中国政法大学
“中华法治文明的现代诠释与应用”高端人才研修班
招 生 简 章
古今经纬,触摸法治文脉
撷英荟萃,铸就时代担当
当今社会,节奏巨变与价值失落正在困扰着每一个被时代浪潮裹挟的心灵。面对精神的迷惘、治理的难题、观念的碰撞、文化的失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守护中华文明的根基,为现代社会的精神荒芜注入盎然生机。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汇聚国内顶尖法学力量,启动“中华法治文明的现代诠释与应用”高端人才研修班,为现代迷思中的你我量身定制“破局道场”,触摸思想温度、感悟文化沧桑。在这里,接过历史长河的文明火种,涤荡心灵、淬炼底气;在这里,读懂青铜铭文的治理经验,变化气质、沉淀思想;在这里,打造古今交融的立体法治思维,启迪智慧、重塑格局。
中国政法大学首届“中华法治文明的现代诠释与应用”高端人才研修班招生工作重磅启动,邀您共启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以担当之义、自信之姿,共续中华法治文明根脉。
一、主办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由著名法学家、“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晋藩先生于1985年创立,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承担法律史学博士(包括留学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研究院所设的法律史学科早在1988年便被国家教委评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研究院“法律史教学团队”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截至2024年,研究院已培养博士三百余人,硕士数百人。
法律史学研究院具有成熟的科研管理环境和强大的科研人员队伍。自成立以来,已承担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巨大影响力的代表性学术成果,现有“学术年刊(中华法系)”“学术文库”“博士文丛”和“海外译丛”四个出版系列,并与国内外多家权威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多部学术成果被翻译成日、韩、德等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出版。
二、课程特色
古今交融,勇立时代潮头
立足中华法治文明沃土,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命题。以法典镌刻文明基因,以历史丈量正义尺度,以理论回应治理难题,以实践熔铸制度创新,培育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实穿透力的法治先锋。
实力雄厚,名师汇聚一堂
中国政法大学七十载弦歌不辍,孕育共和国法学脊梁,被誉为“中国法治人才摇篮”。中国法制史专业作为中国政法大学首个招收博士生的专业,拥有强大的学科优势。本次研修班集结校内顶尖师资、携手校外资深专家,助力学员洞察法治文明精髓,投身法治建设征程。
匠心独运,打造丰富课程
在确保课程科学性与学术性的基础上,高度突出实用性、新颖性与前沿性,淬炼学员法治思维。既注重对中华法治文明历史形态的深度挖掘,又着眼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让法治文明的薪火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迸发新的光芒。
三、课程设置
课程主题 |
基因解码:中华法治文明的起源与当代意义 |
文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法典寻根:中华法治文明与民法典的社会文化根基 |
刑制思辨:刑法视角下中华法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
廉政传统: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及其史鉴价值 |
断案哲思: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智慧 |
历史漫步:“文物与法治”“传统文学中的法文化”(晚间沙龙) |
古今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传统法文化意蕴(圆桌论坛) |
基因解码:中华法治文明的起源与当代意义
回溯历史长河,探寻中华法治文明最初的基因密码。从古老的刑鼎铭文到历代法典的传承演变,在千年时光中梳理法治文明的起源脉络。深入剖析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解传统法治基因如何融入现代社会,为当下法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与文化滋养。
文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宝库,领略其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全面解读传统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将这些古老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现代法治建设的有力支撑。
法典寻根:中华法治文明与民法典的社会文化根基
以民法典为切入点,深挖其背后中华法治文明的根源。从家族伦理、社会秩序到民事权利,梳理民法典与传统法治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员深刻理解民法典不只是现代性法条的集合,更是中华法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时代结晶。
刑制思辨:刑法视角下中华法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以刑法的视角,审视中华法治文明的演进。从古代刑罚体系的变迁到现代刑法理念的革新,思考法治文明如何在刑法领域传承传统精髓,又如何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创新。通过案例分析与理论研讨,剖析刑法中蕴含的法治智慧,以及其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廉政传统: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及其史鉴价值
穿越历史,探寻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轨迹。从秦汉的御史监察到明清的科道制衡,了解古代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官员廉洁、政治清明。深入挖掘古老制度背后的智慧,探讨其对现代廉政建设的史鉴价值,为当代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历史镜鉴与经验启示。
断案哲思: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智慧
步入传统司法文化的世界,感受古人在断案过程中的哲思与智慧。从 “天理、国法、人情” 的允协,到 “慎刑恤狱” 的理念,解读传统司法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古人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平衡法律与道德、维护社会秩序与公正,为现代司法工作者提供灵感与借鉴。
历史漫步:“文物与法治”“传统文学中的法文化”
在轻松惬意的晚间时光,开启两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文物与法治”主题沙龙将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探寻隐藏其中的法治印记,带领学员感受历史文物与法治文明的奇妙交融。在“传统文学中的法文化”主题沙龙里,漫步文学经典,挖掘诗词、小说、戏曲中所描绘的法文化场景,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领悟法治文化在传统社会中的多元呈现。
古今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传统法文化意蕴
收官压轴,以圆桌论坛形式展开研讨,深度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传统法文化肌理。从传统的法治思想到现代的法治实践,分析传统法文化如何在当代法治体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学员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仅是现代法治的创新发展,更是对中华传统法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其他活动
作为“法大人”,漫步大学校园,参观“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先生展览,感悟先生对中华法治文明研究的毕生心血与杰出贡献,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走进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纪念馆与校史馆,透过珍贵的文献资料,领略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北京政法学院的首任院长钱端升先生的法学成就,触摸法学教育的深厚底蕴。此外,结业仪式将为学员们的研修之旅画上郑重而圆满的句号,在温馨的氛围中交流心得、畅谈情谊,奔赴中华法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新征程。
四、师资阵容
业界权威领衔
张晋藩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结构范式。先后三次为中央书记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讲座,并于2017年5月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国政法大学时作中国法制历史经验的发言。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张晋藩先生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朱 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1987年7月任教以来,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已指导培养中国法制史学博士七十余名。2016年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作题为《中国历史上法治与德治》的讲座,2022年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题为《中华法系的形成与特征》的讲座,2024年为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讲座。
部门法重磅大咖助阵
常保国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纪检监察学院院长兼海南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纪检监察协会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从事政治学、纪检监察学研究。
李永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市破产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破产法起草小组成员。
知名学者特邀空降
罗 翔(线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中央电视台年度法治人物、中国新闻周刊年度法治人物,资深刑事辩护律师。
法史学资深专家云集
张 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获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赵晓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刑事法律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8-9届)、道家法家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最高检察院科研项目二等奖等奖项。
李雪梅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法律古籍整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获第四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第十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顾 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访问学者、瑞士比较法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法文化史、比较法律史、美国宪法史。
聂 鑫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秘书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
柴 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法律文化、比较法学、台湾法。
柯 岚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2022),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哲学、法律史、法律文化。著有《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法哲学中的诸神之争》《命若朝霜》等。
助教团队精心护航
李富鹏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律史研究所所长
李典蓉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教授
张京凯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教授
郭逸豪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
包晓悦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讲师
潘 程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讲师
此外,研修班还将根据课程内容,邀请资深专家、《法律讲堂》等知名节目主讲人参与圆桌论坛、晚间沙龙等环节。
五、项目信息
(一)培训类别
非学历教育
(二)时间安排
1.报到时间:2025年5月16日14:00—20:00
2.授课时间:2025年5月17日至20日(共4天)
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00
3.上课地点: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
(三)招生对象与规模
1.招生对象:各级党政机关、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者;高校法律史教学、科研人员;职业律师;有志于提升法治素养者、传统文化爱好者等。
2.招生规模:为保证学习质量与互动效果,本次培训将严格控制招生规模,确保每位学员能够获得充分的学习机会与资源支持。
(四)培训费用
标准价:6800元人民币/人
早报优惠价:6600元人民币/人(限2025年4月30日前缴费)
校友优惠价:6200元人民币/人
10人及以上团报价:6000元人民币/人
费用包含培训期间的师资费、培训场地费、培训资料费、午餐费(校内就餐)等费用,不包含住宿费及交通费等其他费用。培训费用由中国政法大学统一收取并开具统一票据(电子)。报名后因个人原因未参加培训的,相关费用不予退还。
(五)证书授予
学员完成培训计划,经考核合格,由中国政法大学颁发统一编号的结业证书。
(六)管理安排
1.学员入学后,将按照中国政法大学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管理,主办方将提供人性化服务,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
2.主办方协助提供宾馆信息,费用自理。
3.主办方保留对培训时间、地点、师资、内容、规模等项目安排进行必要调整的权利。
六、报名安排
(一)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5月10日。
(二)报名流程(提交材料-通过审核-缴纳学费-提交凭证-入学通知)
1.提交材料
学员需扫描下方二维码,完整填写《中国政法大学“中华法治文明的现代诠释与应用”高端人才研修班报名表》。团报各成员均需单独填写报名表,并在弹出的“团队信息”栏备注团报的其他成员信息;校友需在弹出的“校友信息”栏备注在校期间信息方能享受相应优惠。
2.通过审核
主办方在审核通过后,根据报名表中登记的联系方式,邮件通知学员缴费。
3.缴纳学费
学员需在以下两种途径中择一完成缴费。
(1)以单位账户汇款:请汇入中国政法大学账户,汇款备注“中华法治文明研修班+学员姓名”。
开户名称:中国政法大学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新街口支行
开户账号:020000 2909 08810 4759
联 行 号 :1021 0000 0290
(2)学员以个人账户缴费:通过法大财务处微信公众号付款,路径如下:关注公众号【中国政法大学财务处】→点击底端【业务办理】→ 点击【报名缴费】→点击左上角【报名系统】→在【报名项目】中根据主办方通知所写明的相应费用模块注册并缴费。
4.提交缴费凭证
学员将缴费凭证提交至邮箱18911196011@163.com,完成报名。。
5.接收入学通知
主办方根据报名表中登记的联系方式,向学员发送入学通知单。
* 温馨提示:
1.不接受学员以个人账户汇入中国政法大学账户的途径缴费。
2.以个人账户缴费的学员,请按照主办方通知中写明的金额,在“中国政法大学财务处”微信公众号内选择相应的费用模块并仔细核对。学校将逐一审核,如缴纳金额错误,将无法完成报名。
七、咨询方式
联 系 人:高飞
咨询电话:010-58908274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202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