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中继承 在传承中创新 ——中国法制史学六十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法制史学六十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我校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作精彩的主题报告 金秋送爽,重阳双庆。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中国法制史学六十年学术研讨会1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举行。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两岸三地的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学者与教育工作者们济济一堂,共商六十年来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发展,共庆中国法制史学奠基人与开拓者张晋藩先生执教六十周与八十华诞。 上午九时,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中秋教授的主持下正式举行。 首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法律史学研究院院长朱勇教授为开幕式致欢迎词。他简要介绍了六十年来海峡两岸的学术界人士同样以“传承与创新”为主旋律,坚持研究与学习,构建了以朝代为经,以部门为纬,贯穿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精神、中国法律近现代变革的基本脉络,又全面丰富了“中国法制史”学的研究领域和学术内涵,实现了中国法制史学新的发展。 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杨一凡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苏基朗教授,台湾空中大学那思陆教授也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嘉宾致辞,愿秉持“学问之道如琢如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与与会学者共话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六十年,并不断在创新之路上开拓新视野。 在稍后进行的大会主题发言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晋藩教授首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中国法律史从民国时期至今的发展沿革及建国后六十年来的发展状况。他将这六十年分为研究“国家与法权历史”的前三十年和真正走上“中国法制史”研究道路的后三十年。虽然六十年的研究历程里经历过早期模仿苏联、“文革”破坏法制等艰难时期,但是改革开放后各方学者就研究对象达成了一致共识,即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史研究才走向了辉煌时期。张晋藩先生同时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法律史学面临向何处去的新挑战。我们还要深入探索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充分挖掘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价值,科学总结历史借鉴,不断寻求中华法文化的发展动力,并实现传统法文化与当今法制改革的结合,培养更多踏实的研究者。 明晰了中国法制史学的来之不易,我们因此要不忘前辈的努力,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向前发展。来自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的黄源盛教授从时间、空间、事实三个角度,结合学科研究深度、广度和态度的“法律三度论”介绍了台湾学界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并提出了台湾研究中法史学的三个分段,即奠基期、传承期和转型期。日本中京学院石田琢智教授也为研讨会开幕式做了主题发言。 随后,研讨会分两个单元进行大会专题发言。中国政法大学徐世虹教授等来自海峡两岸的共八位学者从不同民族、地域等研究角度,结合自己的论著作专题报告,并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赵晓耕教授担任评议人进行简单的评议。新老学者在专题研讨中碰撞思想,交流所得。张晋藩先生也在台下仔细聆听,高兴地称此次研讨会为海峡两岸法制史研究交流会。 下午五时许,张晋藩先生为研讨会闭幕式做了精彩的总结发言。谈及大会主题传承与创新,他期待新一代学者能传承艰苦治学的学风,不为外力干扰的治学精神,将个人的研究发展同法制史学的历史使命与为民族争光的责任结合在一起,继续扩大研究领域,有计划的组织力量整理新的史料档案,在深入研究比较法制史、少数民族发和地方法等方面开拓新的创新空间。 最后,张晋藩先生语重心长地对中青年学者道出了恳切嘱托。他希望作为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坚力量的中年学者们处理好工作与行政业务的关系,秉持“不自满,不偷懒”的态度,挤出大比重时间勤思多学,搞好业务。对于青年学生们,要切忌浮躁,甘于温饱,下真功夫、苦功夫,甚至笨功夫去做好学问,甘心坐冷板凳,而切忌避难就易,人浮于事。他衷心的希望新一代学者在自由宽松的治学环境里利用好时代,努力发展成才,谱写中国法制史学新篇章。 一天的中国法制史学六十年研讨会在张晋藩先生的精彩总结中落下帷幕。张先生以其一生勤勤恳恳、笃实笃学的治学态度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后学。他的谆谆教诲不但为今后法制史学发展提出指导方向和未来规划,还给中青年研究者以巨大的鞭策力量,激励他们一起耕种法制史的园地,在传承与创新中浇灌出更多更美的花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