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上午9:00—11:30,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了清律读书班的2021年的秋季学期首次开场与讲座,本次讲座由林乾教授主讲,主题为“社会转型与清朝法律的重构—以乾隆十三年定例为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顾元教授和陈煜副教授、李典蓉副教授,以及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讲座,其余海内外高校的教师与学生,透过腾讯会议,也一起参加了讲座。
顾元院长作为主持人首先发言,对疫情以来,读书班首次回到线下进行研读与交流,表示欣喜与坚持继续组织师生读律的信心与决心。接着讲座开始,林乾老师先谈清朝法律重构的表现。清朝法律重构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律例本身的重构,乾隆朝律典条例的编修达到一个高峰;第二,律例之外的法规范的构建,乾隆朝各部院的则例也逐渐完备,清代法律的架构逐渐成型,形成了包括会典、则例、赋役全书等在内的庞大法律体系。
清代修例有“小修”、“大修”之别。“小修”规定的周期是五年,是刑部内部修例。主要针对的是现定新例,依类编入。其中从前旧例,有与新例未合,以及辗转比附,文义倒置,应行增添删改之处,俱画一更正。“大修”规定的周期是十年,其工作是将历年所奉上谕,及议准内外臣工条奏,并吏、户、礼、兵、工等部议准,有与刑名交涉,应纂为例者,各详加覆核,分类增辑,并将全部条例,逐一比较。
林乾老师指出,乾隆朝的法律思想有一个明显转变,乾隆帝最开始时试图维持成法的绝对稳定,主张“不可以一人一事而即欲顿改成法也”。但短短二十年后,固守成法的努力就陷入困境,大量地方的司法长官——按察使司不断提出各种立法建议,使得乾隆帝维持成法的政策难以为继。乾隆朝的立法困境与当时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反映了传统的的律典立法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转型。借用孔飞力在其《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观点——“乾隆到嘉庆的过渡,便是一个这样的时期—当时在财政、人口、环境和政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带有警示性质的挑战”。
林乾老师结合丰富的史料,讲述了乾隆朝时期的社会转型在四个方面表现:1.人口增长牵引着简单社会向复杂社会的转变。乾隆六年(1741)全国人口就达到了1.43亿,已经明显超过历史峰值。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人口突破了2亿(2.004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人口则突破了3亿。乾隆朝六年至五十五年这50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2.75‰。人口的激增使得国家与社会面临着空前压。2.大量小农脱离土地,沦为地主的佃农,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使得传统的小农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这一社会现状推升了相关立法——尤其是关于土地产权的立法。3.思想观念出现新趋向,如奢靡之风从城市向乡村扩展,使得社会风气发生变化;移民迁徙成日益频繁,传统的安土重迁的观念动摇。4.传统的权利义务关系面临新的调整,征收赋税徭役是国家的首要职能,也是民众的首要义务,而这一传统义务至乾隆朝时期,民众普遍形成抵触抗争,以至于乾隆帝不得不从礼学家秦蕙田的建议而定立“人夫骗帑脱逃”之例。
为了应对转型社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乾隆十三年定例表现出三个趋向:
一、治民—对于激变良民律的修改定例。该例被置于“兵律”之中,用以惩治各类恶性群体性事件,主要惩治四类行为:1.借地方公事强行出头,2.约会抗粮(抗漕)3.抗官塞署,4.有冤屈不申诉聚众四五十人。旧明律中的激变良民律主要用以惩治造成民变的官吏,但乾隆十三年的激变良民律的修改定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治吏不治民”的传统治理思想,主要用于惩治聚众闹事的民众。
二、治军—军政律增加玩视军务定例。由于第一次金川战时应主帅不和而不利,乾隆帝承办了责任将领张广泗与讷亲,并定例,严肃承办延误军机之行。
三、治官—惩贪所以安民,凡贪官追赃限满即入情实。乾隆帝改变了康熙五十三年定“侵贪等官完赃减等例”所导致“监守自盗,律文极严,例则极”问题,加强了对官员贪污的惩处,规定官员贪污限满即入情实册内候勾。
最后林乾老师指出:乾隆十三年定例,法网甚密,立法呈现出重刑化倾向,并在司法适用用出现扩张解释情形。乾隆朝的这一时期的立法高峰与清朝极盛之世相关——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系列矛盾显露,而仍有进取之心的统治集团对各类问题的积极应对,在立法层面上就表现为大量新例的出现。条例的激增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大量的立法工作反映出乾隆帝对于国家治理问题的积极应对,这也是当时清王朝没有陷入崩溃的重要原因。
作为清律研读班的开班演讲,林乾老师特别提醒各位新老同学,法律必定是在一定时空中制定的,其制定与运行必然是为了处理各类现实问题。因此在分析某一具体律例条文时,不仅要在文义层面予以解读,更需要结合多种史料探析该条文制定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探究其制定的动因与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对条文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理解。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顾元教授和陈煜副教授、李典蓉副教授,分别对林乾老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补充。进入到提问环节,不少学生在现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问题,还有其他高校的师生在线上会议提出了问题,例如如何利用清律的版本以及档案文献去理解乾隆朝的修律,以及如何看待清律中的旧律与新律,旧例与新例等问题。
至此,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