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前沿>>正文
战继发:论隆武帝

论隆武帝

战继发

我国对南明史的研究,从总体上看是比较深入的,但仍有不充分之处。其中对南明第 二个皇帝隆武的研究即是如此。而且有关著述对隆武帝的评价尚存不公允之处,甚至认 为“从明宗室中产生的南明皇帝,也没有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①,不分青红皂白地把 隆武帝与南明其它腐朽帝王一概而论。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具体史实的分析,对隆武帝 做出较为公允的评价。

隆武帝(1602—1646)名聿键,朱元璋九世孙。其先唐定王朱桱封于南阳,至其祖端王 硕熿,已历七传,其父器墭为唐世子。因父失宠于祖,而被囚禁,聿键时年十二②,亦 从之,在囚禁中度过了十六个春秋。至崇祯二年(1629),父为叔鸠,端王不但不追究, 反欲立其叔为世子,因畏国法才不得不立聿键为世孙。当时聿键已二十八岁,但“尚未 报生”③于朝迁,其非人境遇,由此可见一斑。后端王死,聿键于崇祯五年六月正式被 封为唐王。聿键嗣位后,很想有所建树,频频向朝廷提建议,然“与廷臣多抵牾,先帝 (崇祯)亦不喜之也。”④可见此时聿键虽为藩王,但并未得到朝廷信任,很不得志。崇 祯九年七月,聿键为父报仇,杀其二叔;八月,因清兵攻占明永平、迁安等城,京师戒 严,聿键愤而起兵,北上勤王。朝廷因此以“越关(擅离封国,举兵勤王)擅毙(杀叔)” ⑤之罪,废聿键为庶人,关进凤阳高墙。狱中八年,受尽凌辱。弘光朝立,始得出狱。 弘光命其徙居广西平乐府,乙酉(1645年)五月,聿键行至杭州,南京已陷,与苏观生、 郑鸿逵等邂遁。谈及国变,聿键慷慨陈词,声泪俱下,郑、苏亦觉其不凡,遂奉之至福 建。郑芝龙、黄道周、张肯堂等迎之于水口驿,请其监国于福州,并于闰六月二十七日 即皇帝位,建立了继弘光后第二个南明政权——隆武政权。

聿键即帝位后便表现出与南明其它腐朽帝王的不同之处,为建中兴大业而呕心沥血, 勤政不休,力行开明政治。这可以在隆武所实行的下列措施中得到证实。

1、任贤排奸。隆武深知,欲恢复中原,务以得人为要,于是刚一即位,便“设储贤馆 ,定十二科取士”⑥,其“求贤若渴之念,始见于此。”⑦下面仅举数人,以窥一斑。

在弘光朝受排挤并被打入狱中的张家玉,在隆武朝却受到了重用。“上奇爱之,谕曰 :‘尔年少英俊,文武兼资,朕今以儿子视汝,朕中兴大事今以托尔。’乃命以翰林院 侍讲,兼兵科给事中,监军御右营,联络直浙,节制江西招剿,敕赐银印,捧持御节, 便宜行事。”⑧张家玉果未负隆武厚望,一面向朝廷陈战守之策,一面浴血奋战。在隆 武元年(1645)十一月,以计破围抚州清兵万余人。后来他又自行募兵于惠、潮、联络明 朝宿将,收编农民起义军,建立起一支颇有实力的武装——武兴营,军队发展到10余万 人。他率领这支军队出生入死,英勇抗清,百折不挠,直至为国捐躯。

又如隆武知浦城令郑为虹清廉爱民,隆武不仅破格提拔知县郑为虹为巡关御史,而且 不为谤言所动,用人不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后清兵攻下浦城,为虹被俘,清兵劝其 降,为虹“喷血大骂”,不屈而死。浦民深感其恩,“百姓为之立祠”⑨。

郑成功之名,早已家喻户晓,而最初识其为英雄并加以重用的正是隆武帝。成功亦以 隆武为明主,忠心耿耿。清军入闽,其父郑芝龙降清,成功力劝无效。及“芝龙谕成功 降,成功不从曰:‘父教子忠,未闻以贰’”⑩,毅然以民族大义为重,打起“杀父报 国”的大旗(11),起兵抗清。以后又有驱逐荷兰殖民者之壮举,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 雄。

仅以上述诸例,便可以看出隆武睿智识才,任人不拘一格,用人信而不疑,人亦愿为 效死。可谓用人得法,知人善任。

隆武任人唯贤,而不是盲目用人,对奸侫坚拒不用,拒绝马士英入朝便是一例。马士 英是南明腐朽官僚中最突出的代表,弘光朝亡后,他弃君逃至浙境,听说隆武帝立,则 欲入朝,以伺机获取朝权,为所欲为。疾恶如仇的隆武帝坚决阻止其入朝,“上数其罪 ,谕守关兵勾纳,士英七疏自理,终不许。”(12)此亦反映了隆武用人的原则性。

2、纳谏拒谄。一个有作为的帝王,必须能听进逆耳之言,而象隆武帝那样从谏如流, 明季罕见。聿键刚一监国便谕:“一切民间利病,许贤达条陈,孤将悉与维新。”(13) 并言:“孤鉴于古,凡真忠臣必明指君之过失,改正君身,天下自定。”(14)正因其有 这样一种开明思想,所以能从谏如流。当高允兹“疏陈闽南抽税之害”时,便及时禁止 抽税,并“设建言簿,以收实益,以壮敢言者之气”(15)从而鼓励进谏,以集思广益。 “工部侍郎葛亮疏言务去饰治繁文,必收进取实局。上目为老成格言,朕当书名左右。 ”(16)隆武把大臣切中时弊的谏言作为座右铭,足见其虚心纳谏之意。值得提出的是隆 武能够主动向臣下征求意见,以减少政务之失。有一次,隆武亲自考选了一批人后,向 吏部尚书郭惟经征求意见说:“倘有未当,卿宣执奏,以收成命。”(17)可见隆武打破 了皇帝的决定便是金科玉律的传统格调,有错即改,成命可收,实在难能可贵。

隆武一方面虚心纳谏,一方面拒绝谄媚、奉迎。隆武二年(1646)“四月初五日,上诞 辰,诸臣先一日请贺,上不受。曰:‘朕奉大统,已近十月,孝陵不见,百姓不安。文 因循于内,武扰害于外,中兴事业茫无端绪,蔬菜自勉,岂可晏然自居,以听群工贺也 ?”(18)可见隆武以中兴大业为念,而绝不愿听阿谀奉迎,毫无实际意义的浮词。而对 那些曲意奉迎者,更是严责不贷。“时天兴府贡生郑献可献谀,以上实心爱民,请立生 祠,以祝万寿。诏责之曰:‘……有何功德,而作此无妄建祠之事,且即中兴一统,亦 断不学丧心文武,剥了民财,还受献谀生祠之事。郑献可速速停止,无重累吾民,增联 罪过。御营该部速行文该抚按传示。’”(19)郑献可本想取媚于隆武,却受到严责;传 示其旨,意在以儆于后。

3、赏罚分明。隆武治国,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比如,因吴易、陈子龙杀 敌有功,加升吴易为行在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陈子龙为行在兵部添注右侍郎兼侍读 学士(20)。又“加万元吉行在兵部尚书,以其固守虔城,屡挫敌锋也。”(21)与此同时 ,隆武对畏敌逃跑及不法者严惩。“建阳知县施 以贪酷被劾,特敕诛之,辅臣申救 不听。”(22)又因邵武推官朱健、知府吴炆炜畏敌而逃,贪赃枉法,皆处死。”“勋辅 以下皆为申救,不听。”(23)隆武二年四月,“上因(郑鸿逵部下)黄克辉败绩,降郑鸿 逵一级,改太师为少师。又以(郑)彩兵溃革职,令芝龙追缴永胜伯并大将军印黄钺敕剑 。”(24)后来,清军渡钱塘江,鲁王逃避海上,驻扎在关外的郑鸿逵“闻警,徒跣疾行 ,三日抵浦城,事闻,削鸿逵爵。”(25)隆武对违法及畏敌而逃者处以极刑,虽有辅臣 申救而不听,足见其行惩之严。隆武对郑氏的处治尤能说明这一点。以海盗起家的郑芝 龙在崇祯时即升至总兵,掌有八闽,势如诸候,“权倾督抚”。(26)至弘光时,郑芝龙 被封为南安伯,其胞弟“鸿逵官总兵,次芝豹及从子彩并为水师副将。”(27)弘光亡后 ,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郑氏集团把聿键居为“奇货”而拥立之,以达到“挟 天子以自重”的目的。隆武政权是依靠郑氏势力建立起来的。因此郑芝龙得封平虏侯, 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一门声势,赫奕东南。”(28)而 且郑氏在朝内广布党羽,乃至“侍御卿校,盈列朝内,内外大权,尽归芝龙,隆武左右 ,皆其私人矣。”(29)隆武政权乃至隆武身家性命皆掌于郑氏之手。在这种情况下,隆 武尚能削郑芝龙胞弟鸿逵、族侄郑彩爵,足见其赏罚分明的决心和胆量。亦可见史书称 隆武“赏罚严明”(30)并非溢美之词。

4、实行爱民措施。隆武帝是一个思维敏捷的政治家,历代兴衰特别是两京继覆的历史 教训,使其深明民为国本,伤发则“触国脉”的道理。更加之他身处患难数十年,承受 了下层人的悲惨遭遇,思想上与人民有共鸣之处。因此他能在当政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里,实行了一系列爱民措施。

明季统治者只知榨取人民血汗,不顾人民死活,竭泽而渔地剥削人民。当人民被迫走 上武装起义道路时,则归咎于人民,而不能在自身寻找原因。但隆武则不然,他深刻地 指出:“天下之坏,不坏于贼,而坏于兵,而坏于官。”(31)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是很浅 显的道理,但在当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下,能看出“天下之坏”的症结所在,可谓“ 超越恒流。”正是在这种思想前提下,隆武坚决阻止官、兵害民。隆武一即帝位便指出 官、兵虐民为“目前第一失政”,安民则为“目前第一急务”。因此,当他得知浙中官 吏扰民,便立刻制止(32)。官吏盘剥人民,主张公买公卖,指责官买“实为地方害民之 恶政”,“官之稍有良心者,尚以官价买之,比市价十去五六;全无良心者,直标票取 寄。吏书缘之,奸孔百出。朕昔潜邸,久知此弊,宜行永革,急救民生……违者心置重 典。”(33)隆武以身作则,严令即使宫廷买货,亦“务要公买公卖,敢擅取民间根薪粒 米,即时察启请究……决不轻饶。”(34)隆武对乡绅、地主巧立名目盘剥佃户者亦予惩 罚。隆武二年,兴化乡绅向佃户无理加税,引起兴化佃户暴动。对此隆武不是不分青红 皂白地一味镇压,而是派守道柴世埏到乡间调查,制止乡绅对佃户残酷盘剥,“务期主 佃相安,宦干非理虐佃,与刁民假佃倡乱者,俱当重惩示警。”(35)这也是明季其它统 治者难以做到的。

隆武的爱民思想还表现在革除害民弊政,赈济贫民等措施上。如接受户部侍郎梁应奇 的建议:“祛衙蠹、清隐匿、革火耗、禁牌票、去飞诡、除陪税。”(36)特别值得称道 的是隆武在财政困窘,兵饷奇缺,节衣缩食的情况下,尚能对灾民减免税收,乃至发银 赈济。隆武二年,上以光泽荒残,民穷可念,本年正供钱粮准与减免六分,以恤灾黎。 ”(37)同年温州饥荒,“恤敕(应为“敕恤”——引者)民库银二千两,与抚臣刘中藻带 往温州赈济”,“再发银一千两,令何兆龙赍往赈之”(38),并设法解民之重困。

从隆武上述爱民言论与措施中可见,隆武不仅具备开明帝王所具备的民本思想,而且 对灾难深重的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其所实行的爱民措施,尽管出于为其统治着想,有 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起到减轻人民负担,保护民生,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特别 是在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下,起到了加强民族向心力,团结人民,共同抗击清军野蛮征 服的进步作用。

5、联合农民军。清军入关后,击败李自成军,灭弘光朝,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降居从属地位。这是农民军与南明走向联合的先决条件。隆武则吸取了历史教 训,顺应历史潮流,对联合农民军持积极态度。当他听说何腾蛟、堵胤锡与李自成余部 高一功,李锦联合,“一时增兵十余万”时,则“大喜,告庙。进腾蛟大学士,封定兴 伯;胤锡副都御史,巡抚湖南”(39)授锦御营前部左军,一功右军,并挂龙虎将军印, 封列侯。赐锦名赤心,一功名必正,他部赏赍有差,号其营忠贞,封高氏(李自成妻)贞 义夫人,赐珠冠彩币,命有司建坊,题曰‘淑赞中兴’”(40)。通过与农民军的联合, 使两湖抗清大为改观。隆武在大敌当前情况下,以民族大义为重与农民化敌为友,首开 南明联合农民军之先河,在策略上为南明抗清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6、重视文化。重视文化是一个有作为帝王的重要标志之一,隆武帝即以重视文化著称 。隆武一即位,便设太学,而且在日里万机的政事中抽出时间亲自视察太学(41)。隆武 本人一生手不释卷,刚一即位便“谕司经局正字薛瑞泰搜访遗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 下,犹设兰台馆,由礼部尚书曹学全主之,修《威宗实录》直到清军逼近,郑芝龙弃隆 武而去,隆武决定幸赣,于隆武二年“八月廿一日,王发延平,御营皆散,犹载书十车 以从。”(42)隆武在“御营皆散”,“上与中宫皆骑马”(43),仓皇逃奔的情况下,犹 载书十余车,足见其重视文化甚至有过于珍惜自己的生命。隆武奔赣,车上载的是书, 而不是金银细软,毫无疑问,这是颇有作为的举动,而绝非那些鼠目寸光,只图享乐苟 安一时之辈所能想象。也正是在这次行动中隆武殉难于汀州,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每至王朝末期,统治阶级就愈加腐朽。作为明王朝亡国之余的诸 藩王,亦循此规律而日益腐朽。明季诸王不仅受这一普遍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其特定历 史时期的特殊规律所制约。当时已进入封建社会末期,整个封建地主阶级正在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初期所具备的某些进步性越来越为其腐朽性、反动性所代替。明中叶资本主 义萌芽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即将走向崩溃,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与反动性就愈加充分 地暴露出来。故时人有世风日下,“人才远不如古”之叹。作为地主阶级一个重要阶层 的藩王,尤难超然物外。此外,明季诸王腐朽程度之深,还有其人为的原因。“明自靖 难之后,待宗室其制愈严愈刻”(44)。以藩王身分夺取皇位的朱棣,亦恐其它藩王起而 效之,因此对藩王势力严加控制,以后各朝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藩王中如果有所建树, 得人心者,必为朝廷所不容,轻者入狱,重者处死。仅弘光即位大赦时,便“释高墙罪 宗七十五案,凡三百四十一人。”(45)而朝廷所喜欢的藩王是庸弱无能,腐朽不堪,臭 名昭著者,以不对皇权形成威胁。因此,“好饮醇酒,近妇人,便称贤王,遂加奖励矣 。”(46)在这种情况下,有才能者亦不敢有所作为,而以骄奢淫逸保全身家;腐朽者又 能受到嘉奖,自然愈加腐朽。当我们了解了上述几方面原因后,也就理解了南明诸王普 遍腐朽的“合理性”。然而,在诸王普遍腐朽没落的情况下,而独隆武“英迈不凡”却 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隆武之所以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措施,成为南明帝 王中唯一有作为的君主,至少有下列三方面原因:

第一,逆境为其成为开明帝王奠定了基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隆武帝 之所以不同于南明其它帝王,正是与其屡遭磨难分不开的,逆境把他造就成一个杰出的 人物。从本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看出,聿键即帝位时为44岁,除立为世孙与就位唐王的7 年外,皆处患难,囚禁竟长达24年之久。多灾多难的坎坷经历,使其具备了政治家应有 的素质:

意志坚强,身耐劳苦。聿键“遭逢患难,磨砺愈坚”(47)磨难使聿键养成了坚毅的性 格,所以在称帝后,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能矢志抗清,恢复中原之心不改。磨难 也使聿键一扫贵族公子之气,而在“布衣蔬食,不御酒肉”(48)的情况下,“批阅章奏 辄丙夜不休。其批旨有多至数百言者。”“遥瞻御笔珠帘里,夜半频闻手诏传”(49)正 反映了隆武身事劳苦,勤政不休的情景。

品行端正,作风俭朴。隆武身处逆境,不但未使他沾染上纨裤子弟骄奢淫逸的恶习, 而且有机会同下层接触,养就了政治家应有的良好品格。计六奇说他“性直率”(50), 张岱说他“性剀挚推成,人乐为用。”(51)而且隆武十分勤俭仆素,虽身居皇位,却能 “敕断荤酒,衣大布衣”(52)。“复敕谕:‘行宫中不许备办金银犀玉各器皿,止(只) 用磁(瓷)瓦铜锡等件,并不用锦绣洒线绒花帐幔被褥,止(只)用平常布帛,件件具(俱) 从减省。成孤恬淡爱民至意,违者以不忠不敬治罪。’”(53)甚至“后宫无嫔御,执事 三十人而已。……中宫懿旨,选女厨十人,上以为忧民,不许。”(54)这一切皆非养尊 处优的南明其他帝王所能做到。

发愤苦读,才华出众。磨难没有使聿键萎靡,反使其振作。聿键在随父囚禁的16年中 ,“虽处患难,而志气不挫”(55),因此在与廷臣辩论时,则“称说典训,援引经传皆 有本,廷臣顾弗及知。”(56)可见其学识功底之深。在凤阳高墙时,益博洽今古,走笔 数千言,如是八年,所著书盈丈。”(57)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才干,为其成为一名杰出 的帝王奠定了基础。故“手撰三诏及与鲁监国书,凡馆阁诸臣拟上者,皆屏不用,亲洒 宸翰,洋洋 ,诸臣相顾,皆不能及也。”(58)因此,“远近捧读,无不流涕,愿 为效死。”(59)颇有水平的御撰三诏,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隆武的才能,在处理政 事中也一再表现出来。

高山卑谷,纵览全局。有历史哲学奠基人之称的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亚维里在 其著名的《君主论》中说过:“画家如想描绘山岭与高地,他们就得置身于卑谷;如想 纵览广野平原,那就得高踞山岭。同样道理,要彻底了解人民的性质,必须是一位君主 ;而欲知君王们的性质,却必须是一个平民。”其实马基亚维只说中了了解上层与下层 社会的一个侧面,也就是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其实要 想真识庐山面目,不仅要置身山外而观之,而且要登其山,观其景,方能“宏纤靡失” 。而隆武正是如此,他即在上层位踞藩王乃至成为皇帝,又两度沦为阶下囚,承受下层 的悲惨遭遇。不论对上层统治者,还是对下层百姓,他都有既置身山外又置身山中的经 历,因此对上、下均了解深透,在处理政事中也能表现出纵观全局政治家的远大深邃的 眼光。这也是他能够实行一系列开明措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伟大的民族斗争对他的造就,“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清军入 关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李自成军,消灭弘光朝,并对无辜的中原人民大肆屠杀 ,酿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幕幕目不忍睹的历史惨剧。同时,清政府推行 剃发、易服、圈地、投充和逃人法等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清朝这些野蛮行径,使汉族 各阶层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民族精神遭到摧残,这不能不引起汉族各阶层的强烈反 抗。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历史的潮流把隆武卷入反抗清朝征服与压迫的伟大民族斗争之 中;又正是在这种伟大的民族斗争中使他的才能得到锻炼和发挥。如果没有血与火的民 族斗争,历史没有给他提供政治舞台,即使他有超人的才能也绝不会成为出色的政治家 的。

第三,隆武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还有其时代思想根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判断历 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是否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 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隆武与其前辈相比,确有不同凡响之处。比如上文提及的隆武深 刻地看出“天下之坏,不坏于贼,而坏于兵,不坏于兵,而坏于官”的“天下之坏”的 症结所在,便是典型一例。这种自悟不用说明末腐朽皇帝做不到,就是被史家称为“君 非亡国之君”的崇祯也认识不到的。隆武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正是一个政 治家成熟的重要表现。他有超越前人的深刻思想,除了与其个人经历与素质有关外,还 与其时代思潮密切相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的末落,封建地主阶级 的反动性和腐朽性暴露无遗。明季腐朽统治已是千疮百孔,弊端百出,内有农民起义, 外有满洲相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终使两京继覆。这种“天 崩地解”的巨变,不能不引起一些有识之士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思,对中世纪进行批判性 的总结。黄宗羲对封建时代猛烈抨击的《待访录》(包括《明夷待访录》和《留书》)当 首推为代表之作。隆武帝恰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种思想而且实践这种思想的政治家。 他敏锐看出“天下之环”的症结所在,看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并相应地实行了具有 “维新”思想的措施,便体现了这一点。当然,我们必须承认隆武既没有黄宗羲那样的 思想高度,也没有形成黄宗羲那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这种思想 。在实践这种思想时,由于他是一个受制于人的皇帝,始终不能收回“太阿之柄”,自 然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总之,隆武帝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坎坷的经历是其“英迈不凡”的先决条件;伟 大的民族斗争使其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尽管这种斗争是在中华民族内部兄 弟之间进行的,但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隆武帝组织领导的抵抗清朝野蛮征服,无疑 是与人民保卫家园,抵抗清军铁骑侵害的利益是一致的。隆武帝实行的一系列开明措施 ,都是围绕这个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应予充分肯定。隆武虽因军事实力单弱,经济濒临 崩溃;外掣肘于鲁王,内受制于郑氏等种种原因不能中兴,但给清军以一定打击,迫使 清朝推行的野蛮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我们既不能因其 败亡而把他与南明腐朽帝王同日而语,也不能因其出身宗室而抹杀他的历史功绩。隆武 恰似封建社会沉沉黑夜中的一颗流星,尽管一闪即逝,但还是放出了它应有的光辉,不 愧为南明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当然,在肯定隆武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在隆武身上所存在 的缺欠。比如因其博览书史而往往带有浓重的书生气,有时拘泥于一些与中兴关系不大 的繁文缛节;由于他求治心切,急于用人,而用人较滥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又如他为了 解决兵饷,而卖官鬻爵,更是重大失策,实为饮鸩止渴。但这与弘光帝为满足其穷奢极 侈而进行的卖官鬻爵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些缺欠对隆武一生而言,是占非常次要的地 位的。

注释:

①朱永嘉《论南明抗清运动中各个阶级的动向》,《新建设》1962年第10期。

②《东南纪事》卷一、《所知录》卷一等书载当时聿键年方三岁;笔者以《小腆纪传 》卷三、《南疆逸史》卷二、《思文大纪》卷二等所载聿键时年十二为准。

③《思文大纪》卷二。

④《所知录》卷一《隆武纪年》;《南疆逸史》卷二《绍宗纪略》、《小腆纪传》卷 三《隆武纪》亦载。

⑤《思文大纪》卷二。

⑥《南疆逸史》卷二《绍宗纪略》。

⑦《思文大纪》卷二。

⑧屈翁山《张文烈公行状》。

⑨[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之八《郑为虹喷血大骂》。

⑩《东南纪事》卷十一《郑成功上》。

(11)[明]瞿共美《天南逸史》。

(12)《南疆逸史》卷二《绍宗纪略》;《小腆纪传》卷三《隆武纪》亦载。

(13)《謏闻续笔》卷二。

(14)《謏闻续笔》卷二。

(15)《思文大纪》卷四。

(16)《思文大纪》卷六。

(17)《思文大纪》卷六。

(18)《思文大纪》卷五;《謏闻续笔》卷二亦载。

(19)《思文大纪》卷四。

(20)《思文大纪》卷七。

(21)《思文大纪》卷八。

(22)《南疆逸史》卷二《绍宗纪略》。

(23)[明]钱澄之《所知录》卷一《隆武纪年》。

(24)《謏闻续笔》卷二。

(25)[清]徐鼒《小腆纪传》卷三《隆武纪》。

(26)《东南纪事》卷十一《郑芝龙》。

(27)《小腆纪传》卷六十三《郑芝龙传》。

(28)《隆武遗事》。

(29)《南疆逸史》卷五十四《郑芝龙传》。

(30)《謏闻续笔》卷二。

(31)《謏闻续笔》卷二。

(32)《謏闻续笔》卷二。

(33)《思文大纪》卷六;《謏闻续笔》卷二亦载。

(34)《思文大纪》卷一;《謏闻续笔》卷二亦载。

(35)《思文大纪》卷八。

(37)《思文大纪》卷七。

(38)《思文大纪》卷七。

(39)[清]徐鼒《小腆纪传》卷三《隆武纪》。

(40)《明史》二百七十九卷《堵胤锡传》。

(41)《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一。

(42)《东南纪事》卷一《唐王聿键》;《明季南略》卷之八《隆武奔赣》、《所知录 》卷一《隆武纪年》、《隆武遗事》亦载。

(43)[明]钱澄之《所知录》卷一《隆武纪年》。

(44)[明]张岱《石匮书后集》卷五《明末五王世家·总论》。

(45)查继佐《罪惟录》附记卷十八《安宗简皇帝》。

(46)[明]张岱《石匮书后集》卷五《明末五王世家·总论》。

(47)《南疆逸史》卷二《绍宗纪略》;《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三亦载。

(48)[清]徐鼒《小腆纪传》卷三《隆武纪》。

(49)[明]钱澄之《所知录》卷一《隆武纪年》。

(50)《明季南略》卷之七《闽中立唐王》。

(51)《石匮书后集》卷五《明末五王世家·唐王世家》。

(52)[明]钱澄之《所知录》卷一《隆武纪年》。

(53)《謏闻续笔》;《小腆纪传》卷三。

(54)《小腆纪传》卷三《隆武纪》。

(55)《南疆逸史》卷二《绍宗纪略》;《小腆纪传》卷三《隆武纪》亦载。

(56)《东南纪事》卷一《唐王聿键》。

(57)《罪惟录》卷二十《唐王》,但该书把“凤阳高墙”误作“南京高墙”。

(58)[明]钱澄之《所知录》卷一《隆武纪年》。

(59)《石匮书后集》卷五《明末五王世家·唐王世家》。

原文出处:学术交流 1993 03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海淀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100088    | 学术链接